电子信息行业动态第141期
要 目
l 高通全球起诉Arm:涉嫌垄断
l 美光宣布涨价
l 国产芯片已经从“替代”,转向加速“内卷”或是出海
l 大陆面板厂商车载显示面板全球市场份额首超半数
l 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
高通全球起诉Arm:涉嫌垄断。3月26日,高通公司(Qualcomm Inc.)已针对Arm Holdings Plc发起全球反垄断行动,这两家长期业务合作伙伴正在争夺计算半导体市场的优势。据知情人士透露,高通向欧盟委员会、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投诉Arm在运营开放网络20多年后,通过限制对其技术的访问,损害了竞争。
Arm总部位于英国,由软银控股,并不生产自己的芯片,相反,它出售芯片设计并授权指令集——软件用来与处理器通信的代码。高通是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制造商,高通等芯片制造商和苹果等设备制造商都依赖Arm的许可来生产其产品。近年来,Arm已从为芯片制造商提供基础技术转向构建更完整的设计,使其与包括高通在内的传统客户群更具竞争力。
从台式机到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手机芯片市场推动了这两家公司的大部分增长,两者都在试图让自己从计算需求的繁荣中获益。高通在特拉华州的反诉中阐述了其全球立场,称在Arm被日本软银集团公司收购以及试图出售给Nvidia Corp.失败后,Arm正在采取任何手段来提高其利润和股价。Arm计划寻求重审。1月底,两家公司表示,他们计划按照特拉华州法官的要求举行法院下令的调解谈判,然后再决定是否允许重审。如果无法达成协议,这场冲突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解决,从而分散两家公司对核心业务的注意力。
可以肯定的是,高通本身也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监管机构的审查,但基本上取得了胜利。高通赢得了与欧盟的广泛斗争,并在对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上诉中获胜,后者指控该公司正在使用掠夺性许可活动。
美光宣布涨价。3月27日,美光公司向渠道和合作伙伴发函,确认将调涨DRAM内存与NAND闪存产品价格,涨价幅度在10%至15%。函件指出,近期市场动态显示内存和存储市场已步入复苏轨道,美光各部门收到的计划外需求增多,导致供应紧张,故而涨价。美光表示,其定价不仅基于产品价值,还将大规模投资所需的可持续回报率纳入考量。美光在开发和维护领先的DRAM、NAND产品组合以及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产能方面投入巨大。
存储芯片市场持续回暖,继Sandisk、长江存储致态被曝涨价后,美光也宣布涨价。美光称,整个DRAM和NAND Flash市场已开始复苏,预计2025年和2026年都将实现增长,各业务领域需求均在增加。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测,今年第一季NAND Flash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滑,但随着原厂减产、智能手机库存去化、AI及DeepSeek效应带来的需求增长,NAND Flash供需结构有望改善。在DRAM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下游品牌厂提前出货,库存去化,预计第二季度价格跌幅将收敛。
2024年起,多家存储芯片原厂宣布减产以应对库存压力。进入2025年,供需结构优化,内存价格上行,不少企业订单排到第三季度,纷纷加紧扩产。申港证券认为,除AI带来的算力服务器这一核心市场增长驱动因素外,技术进步和原厂聚焦先进产能带来的升级产品如QLC和LPDDR、DDR5 等也有望迎来放量增长,带动存储行业价值提升。甬兴证券持续看好受益先进算力芯片快速发展的HBM产业链、以存储为代表的半导体周期复苏主线。
国产芯片已经从“替代”,转向加速“内卷”或是出海。目前,中国芯片产业一面是低端方向“国产替代”,另一面加速“恶性内卷”损害市场利益,数千家芯片产业链公司都抢一样的生意。受2023年产业下行周期影响,全球芯片产业如今正逐步复苏。WSTS数据显示,在AI、HBM(高带宽内存)等需求带动下,2024年,全球芯片收入规模达6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芯片行业销售收入1.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产量达4514亿块,同比增长22.2%。但总的来看,除了 AI 以外的市场需求仍然疲软,缺乏有效的增长,2024年全球主要半导体公司的资本支出略有下滑。展望2025年,WSTS预测,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保持11.2%的增速,达6972亿美元。
国产化加速,但成熟制程芯片供应链需求已逐步饱和。近期有消息称,中国未来新建数据中心或扩建现有设施时将不再采购英伟达H20 AI芯片产品,主要是其性能低于其高端GPU不符合相关要求。同时,腾讯、阿里等几家头部互联网大厂追加H20服务器订单,而且,百度、腾讯、蚂蚁等也加大采购国内GPU(图形处理器)计算卡,甚至蚂蚁的技术团队利用阿里、昇腾等芯片产品将 AI 大模型训练成本降低20%。以GPU为代表的大算力AI芯片的市场需求,反映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销售现状:国内企业在主要采购国外芯片的同时,也会购入部分国产芯片作为“候补”备选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芯片的“国产替代”,使得国内与国际大厂市场份额接近持平。美国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模拟芯片公司面临激烈竞争,市场中的15%芯片销售来自本土(国产替代)供应商,15%为TI,70%来自海外和日本供应商。目前,TI公司20%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部分用于出口)。
事实上,芯片对于全球经济至关重要。但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促使各国推动芯片产业链的“去全球化”和区域化,造成企业将供应链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链的“脱钩断链”,这也是对全球化模式的重塑。不过,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属性决定了供应链无法完全“割裂”。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拜登历时八年构建的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最终却让中微、北方华创、新凯来等半导体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饱和,国产芯片如今已经从“替代”,转向加速“内卷”或是出海。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芯片行业销售收入1.43万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进口3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集成电路出口1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出口增长高于进口增长超7个百分点。2025年1-2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显著增长,同比增长11.9%。根据SEMI的统计,未来中国在模拟和逻辑芯片制造的投入会加大,但整体增长低于预期,全球新增晶圆厂产能中只有不到30%在中国大陆。从资本支出看,中国半导体设备和制造依然有200多亿的投资增量。一级市场方面,据IT桔子统计,2024年,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融资交易量为658起,融资总金额约1220.16亿元,同比下降约14.45%,减少约206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芯片企业投融资开始放缓,有超过200亿元的资金从中消失。
另一方面,从AI云投入来看,全球半导体产业依然拥有增量空间。据统计,2023年,数据中心占芯片与OIT市场的17%,去年,这一比例达23%,展望2028年,整个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美元。同时,AI 加速器和内存需求会推动今年数据中心行业继续增长,预计从云端到边缘的计算需求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其中,DRAM收入将增长约30%。
就国内市场看,芯片制造、设备、设计等领域的部分产品国产化率确实在不断提升,然而,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做成熟制程、中低端产品,部分半导体设备厂商则开始从卖二手设备,转向找人研发做低端复刻设备以及服务方案,自身确实在做提升,但加速了行业“恶性内卷”。此外,投资层面,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头部设备公司已经确定,已经有与国际大厂抗衡的水平,但腰部和尾部设备和材料企业只能做“小生意”,可能少有投资回报的空间,对于投资人来说不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SEMI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投资规模将达1215亿美元,2026年进一步增长至1394亿美元。从现在开始到2027年,预计将有105家新建晶圆厂投产,其中亚洲地区有75家,届时晶圆厂设备(WFE)规模增长至1220亿元以上。其中,SEMI指出,2025年,中国在计算芯片制造设备的投资额将达到38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AI 将带动芯片制造投资再增长18%,从而推动203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至1万亿美元,2035年预计超2.1万亿美元。
但是AI和关税仍是发展变量。当地时间3月25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在联邦公报上刊发两份文件,将54个中国科技企业和机构实体纳入所谓的“实体清单”,涉及包括北京智源、浪潮信息等 AI、芯片、量子计算等产业链企业,预期将于3月28日生效。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政府上任不到100天,首次将中国企业列入清单。在此之前,美国商务部已经对数千家中国芯片企业限制供货。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美国商务部BIS维护的出口管制限制性名单实体共3870个,中国1012个,占26.1%。而与此同时,预计4月2日,美国政府将对全球开始征收“对等关税”,并针对特定行业征收额外关税,涉及芯片、电脑、运动器材、汽车以及农产品等。美国研究机构分析指出,“对等关税”措施如果生效,就意味着美国的平均关税可能会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特朗普称其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收回他认为前任各届政府不合理放弃的财富,以此来解决贸易赤字、财政赤字。而对于加征关税,特朗普还明确表示了一个更大的意图。
大陆面板厂商车载显示面板全球市场份额首超半数。2024年,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持续变革,作为智能座舱关键交互界面的车载显示面板市场也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座舱功能的持续升级,为车载显示面板市场注入强大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显示技术的多元化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推动着行业不断发展与变革。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汽车智能化趋势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车载显示面板的需求。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达到2.3亿片,同比增长8.5%,显示出车载面板市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中国面板厂商依托其在全球显示产业中的领军位置,叠加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加持带动下,大陆地区面板厂在全球竞争中表现十分亮眼。2024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车载显示面板出货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1.7%,首超半数,不断打破原有市场竞争态势。OLED、Mini LED等车载显示面板技术呈现多元化且快速发展的局面。2024年,OLED技术凭借其优势获得了更多汽车品牌的青睐,全球出货量达约260万片,同比增长超过一倍;Mini LED作为新兴技术在中高端车型中崭露头角,出货量约为120万片,同比增长41.2%。
从面板厂竞争格局来看,2024年的车载显示面板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前五大厂仍占全球市场约的60%份额。京东方在2024年继续保持车载显示面板市场领先地位,出货量达到4090万片,以17.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京东方凭借其在显示技术领域多年的研发投入和丰富的产能布局,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还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持续推出的高分辨率、大尺寸以及OLED新技术车载显示屏,在众多品牌车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天马以3690 万片的出货量、15.9%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深天马在中小尺寸车载面板市场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丰富的产品线以及长期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2024年更是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其LTPS LCD技术产品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同时垂直扩展车载产品集成度,助其车载业务营收占比大幅度增长。
未来,随着LCD、OLED、Mini LED等技术不断创新完善,同时AI技术和汽车网联化的推进使得车载面板与其他智能设备的连接更加紧密,带来更智能个性化的用户体验。预计2025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数量将维持5.4%高速增长,达到2.5亿片。
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3月20日,华为首款全面搭载鸿蒙操作系统5的手机Pura X正式发布,同时官宣“鸿蒙电脑5月见”,华为鸿蒙世界一块重要拼图即将完成,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
自2024年10月8日开启公测以来,经过5个月的发展,鸿蒙操作系统逐步完善,生态更加成熟。华为官方表示,截至2025年3月,鸿蒙已经收获了来自用户的优化建议400多万条,完成了30多个系统更新迭代,并新增了超过150项功能特性。在生态方面,微信、抖音、支付宝、高德地图、京东等20多个热门应用程序的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展示了鸿蒙操作系统的优秀生态系统。
而在新品发布方面,HUAWEI Pura X在鸿蒙操作系统5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体验的全方位升级。该手机结合盘古与Deepseek双模型,搭载小艺智能助手,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准确识别与处理,同时新增了诸如小艺帮接、AI智能缓存、小艺时光机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除了手机产品,在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鸿蒙电脑将于2025年5月正式发布。鸿蒙电脑将带来全场景互联、更流畅、更智能、更安全、更精致的全新体验,为电脑领域开辟新的发展机会,辅助广大生态伙伴和开发者展开鸿蒙电脑生态建设。
综上所述,华为在2025年的Pura先锋盛典上展现了鸿蒙时代的愈发繁荣,首款全面搭载鸿蒙操作系统5的手机HUAWEI Pura X的发布,标志着华为终端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鸿蒙电脑的即将问世,未来华为鸿蒙生态将继续蓬勃发展,促进更多的创新和合作。